矛盾论
矛盾解决后会有 “新矛盾”—— 接受矛盾的普遍性
- 时刻以 “找主要矛盾” 为起点(主要矛盾可能会变化,但一般都是内因,内因是前提,外部条件会影响内因),将其作为锚点;
- 所有其他矛盾的性质判断、解决优先级、解决方式(对抗或者柔和),均围绕解决该锚点服务;
- 重点先认识清楚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关系,通过主动实践创造条件推动对立面转化,最终解决矛盾。
矛盾对立双方的转化依靠实践
矛盾具有普遍性是不是太累了?
不会的,因为
- 放弃幻想可以结束一劳永逸的幻想享乐(这种享乐在每次结束时会很痛苦)
- 抓大放小获得一定的反馈感而不用像诸葛亮一样无论大小事务都亲力亲为
- “处理矛盾” 和 “休息” 也是一对矛盾 —— 它们相互依赖:没有休息,处理矛盾的精力就跟不上;不处理矛盾,也谈不上 “通过解决问题获得安心的休息”。
如何理解矛盾双方互相依赖?
以快乐和痛苦为例子 1.因为快乐就是痛苦的存在才得以存在,所以你至少是有了可以快乐的前提和可能 2.然后就是要意识到这是可以转化的,可以辩证的,而转化和辩证发展是需要动力的,而你的这种对立的感受本身就已经是转化的动力,甚至很多情况下可以说是绝大部分的动力了。 3.生命意志去体会这种矛盾自发的变化本身就已经有了另外一种反馈了,因为你只要有实践,必定会有正反合,哪怕跟最开始的不一致。正反合本身的合就已经是一种有力的反馈了。
实践论
学习实践必须是为了解决上面所说的当前主要矛盾所服务的
扎克伯格:
“Ideas don’t come out fully formed. They only become clear as you work on them. You just have to get started. If I had to understand everything about connecting people before I began, I never would have started Facebook.”
“没有人从一开始就知道如何做,想法并不会在最初就完全成型。只有当你工作时才变得逐渐清晰,你只需要做的就是开始。如果我必须在开始(Facebook)之前就了解清楚’如何连接人’的想法,那么我就不会启动 Facebook 了。” “In our society, we often don’t do big things because we’re so afraid of making mistakes that we ignore all the things wrong today if we do nothing. The reality is, anything we do will have issues in the future. But that can’t keep us from starting.”
“在我们的社会中,我们常常不做大事,因为我们太害怕犯错,以至于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就会忽视今天所有的问题。现实是,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在未来都会有问题。但这不能阻止我们开始。”
1.在干中(需要主动反思复盘,而不是做了一遍就不管,才能真正从反思中)学,
2.在学中( “小步快跑” 的学和干,比 “等学完再干” 更高效,也更符合 “矛盾解决需要逐步推进” 的规律)干。
矛盾和问题也是普遍的更新,所以你其实需要无限进步
两论似乎也能解释为什么我们比较喜欢看故事,因为大多数好看的故事就是连续不断的冲突,慢慢升级的冲突,冲突就是具有张力的矛盾,荒诞剧等待戈多就算了看不下去